在 "雙碳" 戰略推動下,中國儲能行業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。據 CNESA DataLink 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底,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 78.3GW/184.2GWh,功率與能量規模同比分別增長 126.5% 和 147.5%,首次超越抽水蓄能成為電力儲能主力。2024 年新增投運規模 43.7GW/109.8GWh,連續三年保持翻倍增長。政策層面,八部門聯合發布的《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》明確提出,到 2027 年實現儲能產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目標,這一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,使得光儲一體化成為能源基礎設施升級的核心方向。
然而,行業快速擴張的背后,同質化競爭正成為制約發展的 “達摩克利斯之劍”。當前市場上,儲能產品在容量升級、液冷技術應用等方面呈現高度趨同,企業陷入“比容量、拼價格”的惡性競爭循環。公開數據顯示,2024年儲能電芯價格下降趨勢明顯,最低成交價跌破0.3元/ Wh ;系統集成商報價也普遍降至0.5-0.6元/Wh。這種同質化困局不僅導致行業利潤空間壓縮,更使得終端用戶需求無法得到精準滿足,如電費高、能源管理碎片化、設備兼容性差等痛點長期存在。
一、破局之道:零代碼架構重構儲能產品開發新范式
面對行業共性難題,高泰昊能以自主研發的4S+C 零代碼架構平臺為核心,打造出具有創新性的光儲一體機解決方案。這一平臺通過設備協議零代碼集成、流程策略零代碼配置、多項目代碼統一管理三大核心技術突破,徹底打破傳統開發模式的桎梏。

設備協議集成效率革命
傳統模式下,開發人員需耗時 2-3 周完成單一設備協議開發,且代碼通用性差、維護成本高。高泰昊能引入 DDD 領域建模思想,將 Modbus、CAN、104 等主流協議抽象為標準化模型,僅需運維人員 0.5-1 天即可完成協議點表導入,實現儲能、光伏逆變器、液冷系統等第三方設備的無縫接入。
流程策略柔性定制
針對不同項目的液冷策略、PCS 控制邏輯等差異化需求,高泰昊能通過自動機模型實現EMS/BMS流程的可視化配置。無需代碼開發,用戶可自主定義充放電邏輯、多設備協同策略,功能交付周期從1-2周壓縮至 1 天內,且全程零bug、零返工。
多項目代碼統一管理
傳統企業需維護成百上千個項目代碼,而高泰昊能通過零代碼架構實現上百個項目共用一套代碼,顯著降低版本管理復雜度,同時支持云端/本地熱備切換,系統可靠性較傳統方案提升5倍以上。
二、光儲一體機:零代碼驅動的能源管理 “超級大腦”
基于零代碼架構,高泰昊能推出的光儲一體機集成光伏發電、儲能、充電三大功能模塊,構建“發電-儲電-用電”閉環生態,具備以下核心優勢:

全場景適應性設計
單機模式:支持 2-3 路光伏接入,電池電壓范圍 680-1000V,可快速切換并網 / 離網模式,適用于偏遠地區備用電源場景,離網切換時間≤20 秒。
多機并聯:通過多級并聯系統實現功率靈活擴展,滿足工廠、園區等大容量用電需求,典型項目綠電自給率可達 85% 以上,助力零碳園區建設。
智能能量調度體系
光伏發電優先:并網狀態下動態分配光伏電力,優先滿足負載需求,余電自動存入儲能系統,較傳統方案大大提升了綠電就地消納效率。
峰谷套利優化:結合實時電價數據,自動在低谷時段充電、高峰時段放電,可幫助用戶降低 30%-40% 的綜合用電成本(基于工商業用戶典型峰谷價差場景測算)。
極致安全與可靠性
模塊化液冷設計:電池 Pack 內置消防系統,采用 IP54 防護等級箱體,結合智能溫控算法,確保電芯溫差控制在 ±2℃以內,電池循環壽命提升約 20%。
數字孿生運維:通過智慧云平臺實現 EMS/BMS/PCS 一站式監控,結合 AI 故障診斷技術,可提前識別 90% 以上的潛在設備異常,運維響應速度提升 60%。
零代碼架構正推動儲能產品從“標準化”向“場景化”轉型。CNESA預測,2030年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有望達313.9GW(理想場景),具備快速定制能力的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。
作為行業探索者,高泰昊能通過零代碼技術優化開發流程、提升解決方案適配性,為儲能行業提供了差異化發展路徑。這一技術創新使儲能產品與多元場景需求的匹配效率顯著提升,同時以高效、靈活的開發特性,推動儲能產業向智能化、精準化方向邁進。
隨著零代碼技術與儲能領域的融合深化,高泰昊能將持續以技術創新為驅動,深化場景化解決方案的落地實踐,為全球能源轉型中的儲能產業升級提供更多可能,助力綠色低碳目標的加速實現。